我仍記得27歲那年的生日前後,我是有多麼的失意。分手的傷痛,創業未成,茫然不知的人生。
大概那階段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多失青年:失戀、失業、失學。為了生計,甚麼也做,那時候當過展翅計劃的兼職教師,又試過做短期的Marketing工作(容後再述),結果到最後,我去了一間網上媒體做記者。那時候根本沒有想法,只一心想變,所以放棄了一直從事的設計行業,轉換另一個範疇。你以可說我是刻意改變自己,既愛情沒有了,事業亦一直不如意,不如一切從新開始,趁自己仍能承受風險,仍有氣力和時間,把自己的人生推倒重來。這就是我說的「人生就是不斷拆毀和重建的過程」的開始。
關於網上媒體的工作,我不是沒有經驗,但以往做的部份是設計及攝影,並不是寫稿。我寫作的經驗大概只有寫blog,那時候一直喜歡寫,但作為職業寫手,確實沒有想過。做記者,要跑新聞,看時事,有專業用語,有媒體自己的風格,與寫blog的抒情文章有太多的分別。
我做的行業是有關電腦產業的,本身對電腦的認識只限「砌機」和應用,但說到較專業的微架構和制程等,確實不甚了了。況且,我主要負責產品評測及新品報導,即介紹文居多,最多是跑發佈會(後文再談),所以與其說是記者,不如說我是寫稿佬,而在發展這個事業時,我有請教過以往的同事何七,也跟跟那時候的老闆學習,由零開始,我相信那時候在工作上的快樂。
而說到真正認識網上媒體,我的經驗該是由那時開始的,網上媒體跟傳統媒體的分別,我或在這裡分享一下。先說傳統媒體,由於是印刷品關係,所以要顧慮字數、頁數和排版,字數多寡,取決於總編輯決定內容大綱,直接影響到頁數和排版。有時候寫了又不被刊出,有些卻受廣告商壓力,小小事情卻要大做文章。
隨著互聯網的普及,網上媒體的地位已漸漸取代傳統媒體,我早於那時候已相信網上媒體會取代傳統傳媒成為主流,因為傳統媒體的限制太大太多,網上媒體的好處是限制較少,包括形式、內容及字數等等。傳統媒體要為選擇相片而煩惱,網上媒體呢?開一個相簿,要放多少可以放多少。影片也是網上媒體的優勢,你看蘋果日報最受歡迎的是動新聞就會明白了。而傳統媒體受限制於政府機關,內容尺度受多方面限制,網上媒體則近乎不作此限。是好是壞,當然由不得我去定案,卻是開放性平台令大眾受益,我相信是利多於弊。
而另一個我覺得網上媒體會主導未來的原因,是因為傳統媒體有很多需要收費。我並不是覺得媒體一定要免費,畢竟用錢投票可証市場接受能力及自身質素,只是在這資訊爆發的年代,免費予讀者已近乎是必然的事,所以收費只會集中向廣告商收取。老實說,Content is king,內容好自然有人追捧,言之而無物者,免費也是徒然。
回到自身,做網上媒體其實工作量蠻多的。網上媒體在香港的受落並不如傳統媒體,一方面少了賣書/賣紙的收入,廣告商投放的資源亦比傳統媒體少(那時候,現在又是別話),結果只能全面倚靠廣告收入,開支甚見緊拙。做網上媒體亦要十項全能,像我那時候,除了寫稿,還要兼顧攝影和設計,安排產品交收及一些公關工作亦要兼顧,而且稿量亦比傳統媒體多。那時候我最怕外訪,一個人坐飛機,好不寂寞。沒有生活和體驗,文字間確實空洞。所以我稱自己為寫稿佬,不無道理。
然而我仍很感激那段人生,因為我學會了一個人完成很多事情,學習進步,亦從反面教材中學會尊重和原則。我相信沒有那經驗,我未必有機會做今天的工作。
希望各位多尊重免費平台的寫手,當然,功力能判斷其應否被尊重與否。我曾笑言很多網站都不知媒體為何物,炒作新聞、抄襲別人文章、言之無物、錯別字及用詞不當,特別是科技版,「唔專業都有個譜」這句話到今天的回應是「低處未算低」。我相信媒體本身希望有甚麼樣的讀者群,有多受讀者尊重,跟自己的工作、能力和見識成正比。用心去寫,多作資料搜集,保持一顆對事物好奇的心,是我曾經作為一個「寫稿佬」的分享,願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