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文說自己All or Nothing的性情,留下一個未完的結尾。一次機緣巧合下,看到以下的一句說話,讓我在爭扎中找到出路。
To be or not to be, that is the question. – “Hamlet” by William Shakespeare
這句話是來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著作《Hamlet》中被稱為經典中的一幕,是在他面對抉擇時的自白。我沒有詳細看過《Hamlet》的故事,大約是講述一個王子如何去實踐他的復仇和其愛恨交纏的故事。或者報仇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是一件浪費精力的事,但換個方式去想,我們面對抉擇,其實都似乎忘了只是這簡單的問題。
現實中,我們都經常會問自己:「To be or not be」,套用現代人有句話叫「唔做有十萬個理由,做只有一係決定」。
那年的夏天,我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。「Be a better man, and the man of men.」的確,原來放空一切後,思維清晰透徹。將人生倒空之後,發覺原來人生可以擁有得很少,但很快樂。回到最原始的慾望之上,我想擁有甚麼,因為我想;我不想的,送也不要。劉德華有首歌叫不是我的我不要,留意歌詞。
有些人說自己有選擇困難症,不外乎是習慣了左顧右盼,再深入思考,沿於貪念。我們生於這個習慣了擁有物質、以金錢衡量價值的世代,確實可悲。《聖經.提摩太前書》中說「貪財是萬惡之根。有人貪戀錢財,就被引誘離了真道,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。」中國有句古話,叫「魚與熊掌,不可兼得」,出自《孟子》,意思取頭兩句。「魚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」說明了世間有很多事只能選擇。
我們不應被物質所束縛,但談何容易。所以,我的理解是擁有自己應該、值得擁有的。社會的進步在於人的慾望和野心,但以有限生命擁抱無限慾望,如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滅。如何平衡兩者之間,在於自知,知道何為足夠,知道如何令自己快樂。
要學會簡單去決定”to be” or “not to be”,我的法門只有一個,就是對自己坦白。
那時候立志成為一個更好的人,成為男人中的男人,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,毫無頭緒,那我就回望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地方,正視自己的缺點:我肥胖,缺乏學歷,創作上一承不變,知識少,沒有待人接物的技巧。放空自己之後,我選擇了”to be”。因為單純的渴望,所以行動沒有了顧慮;我為了想健康一點去減磅,想學識多一點去讀書,想有更寬闊的眼界去跟朋友上課,想自己能有多點勇氣跟別人溝通去了當侍應,也跟朋友去不同的社交場合。
坦白面對自己的軟弱,才會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,在這個過程中,會發現自己的極限,能清晰自己的思路,需要甚麼,不需要甚麼,喜歡甚麼,不喜歡甚麼,視野全然開啟。
裝備自己,從來都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。那段沒有愛情的人生,為後來的我打下了根基。大概我成為了武士,我希望我的劍能為別人而揮,但首先要增強自己的實力,讓自己變得強大,才能保護別人,讓自己所喜歡的人幸福。
就這樣,七年感情的創傷後要拆毀的人生暫告一段落,接下來,是重建的開始。